上海墓地:人文古園,溫暖生命
更新日期:2018/1/5 15:30:15
上海墓地網報:城市關乎生活,公墓典藏生命。意大利作家伊塔諾·卡爾維諾用美學的眼光、詩性的語言,將城市和城市公墓喻為孿生兄弟。因為有對幸福、意義和價值的追求,人們到公墓尋找對自己的解釋,對生命的感悟。東海之濱杭州灣畔,濱海古園靜謐而神圣,恰似卡氏所說的城市孿生兄弟,這里是無數上海市民精神的寄托,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高地。
今天是冬至,上午,市殯葬管理處副調研員張頌杰、市殯葬服務中心副主任錢天才到古園指導冬至祭掃工作。
廣大市民們也依循著先輩的古老傳統,踏著時間的節律來祭拜先人。從上元、清明、端午、中元、下元直到冬至,周而復始,代代相傳。在儀式化的祭拜中,心靈得以不斷升華,美德得以久久傳承,生命得以溫暖延續。
在望海樓,憑欄遠眺,向長眠大海的親人致以深情的凝望。在“上海故事”主題園區,置身于熟悉的街道里弄,追尋先輩曾經走過的足跡與生命的記憶。
在“別有洞天”,感悟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和審美情趣。在“無主骨灰”紀念碑前、“天使之愛”紀念園,用心去感受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的倫理情懷與當代民政人“為民愛民”的大愛情懷。在英烈園,追憶歷史,緬懷先烈,回望初心、擦拭初心、堅定初心,激發起在新時代干事創業的雄心……
古園墓地用心呵護著逝去的生命,美麗的園林、綻放的鮮花、貼心的服務,無不散發著對生命的尊重。市民們捧著一顆虔誠的懷念之心,用文明溫馨的祭掃方式,追憶親友。古園墓地與市民共同構筑起一道溫暖的風景線,為冬日申城帶來強勁的生命暖流,滋潤著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你和我。
托馬斯·林奇在《殯葬人手記》中形容自己的職業說:“好像我們是個家庭農場,只不過耕耘的不是普通的土地,而是情感的沃野。”而古園人則往前走了一步,耕耘情感,更耕耘生命。新時代,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,古園墓地正在籌劃構建生命文化教育基地,從生命的高度,來謀劃百年古園墓地的長遠發展,來為上海這座城市留下一座溫暖的生命園地。用生命的故事和智慧,時時刻刻提示人們,敬畏生命,追求美好的生活,創造崇高的生命價值。